“全民”参与定增
- 分类:投资研究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0-09-07
- 访问量:0
“全民”参与定增
此次新规的变化
这次新规有什么变化,同样用图表来说话最简单:
今年定增新规,实际上推翻了17年的定增新规,并且在不少方面比以往的旧规还要宽松。定增放宽激发出市场活力后,特别是中小市值品种活跃度大幅提升,给各路资本提供了施展舞台,参与机会一定会显著增多,对于市场总体是利好。至少有几个因素值得去留意。
第一,定增折价发行,大幅缩短解禁周期,会吸引市场中相关资金的关注。定增规模的大幅度提升,会实质上形成一个“一级半市场”。上市公司和机构资金的合力,有机会激发出市场的活力。
第二,定增募投项目和IPO有一定类似。新项目或者是并购项目增多,可以提升上市公司的业绩,而上市公司利润增速则是市场上升的重要推手。
第三,对民营和中小市值公司格外有利。因为在融资端,这类公司融资渠道相对有限,融资成本高。在募投端,产出效益占比大。
定增折价是要股民买单吗?
也许有人说,私募机构参与定增,不就是为了那8折的差价吗?养肥了机构,最终还是二级市场买单。
这个看法,很有煽动性,很容易激起民愤:又是给机构送钱,又是让股民买单。实际上,并不是这回事。我们不妨从以下两个角度思考以下问题:
第一,机构,基金,背后的持有人是谁?是基民?基民和股民,不都是老百姓吗?即便私募基金,背后的持有人,不也还是老百姓吗?
第二,如果你还是认为机构挣钱了,坑了二级市场。那你就别买机构参与定增的那个股票,让那个股票跌,让机构亏。不就行了?
以上两个问题,是逻辑问题。
其实,投资的本质,是业务发展的判断。定增是个专业活。
个人通过私募基金参与定增,选优质公司
过去,个人参与定增很尴尬。买公募基金吧,每个定增在公司基金的持仓中都是很小的份额,即便赚了也觉得不过瘾。通过私募基金吧,除非是“定增大户”,否则,一份定增规模较大,小私募往往吃不下。
如今,参与定增,能够“私人定制”了。
(1)份额变小,锁定期缩短,更加灵活
过去创业板只能向5个人发行,主板也只能是10个人。一份定增往往数亿。如今,35人一份,对于一个100亿市值的公司来说,即便发行30%达到30亿的规模,按35份计算,一份也不到1个亿。这个体量,对于大多数管理规模10个亿以上的私募来说,是可以组织专户来集中参与的。
在份额变小的时代,私募的“定增基金”,乃至“大户定制”,都能够成为简单的现实了。
(2)锁定期缩短,深入研究变更更加重要
锁定期变为6个月和18个月,并且不再受减持新规约束。缩短之后的周期,有利于私募机构更加准确判断公司的投资价值。不再担心基本面重大变化被“关门打狗”。
锁定期缩短了,也意味着对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判断和对股市的趋势判断变得更加重要了。一旦判断错,半年就见真章。这同时就意味着,必须要在半年内对上市公司的长期投资价值做出研究,以决定是否长期持有。
真正优秀的公司,价值是逐步被市场发现的。6个月,其实是太短。如果好不容易参与定增了,6个月股价却回调了,卖出了,一年之后暴涨,该是怎样的心态?这时候,流动性反而不是优势了,变成了劣势。
一句话,深入研究,变的更重要了。
(3)优选优质公司,投资新兴产业
近期沟通的各类“定增躁动者”,有一个普遍的特征,都是“价值投资流派”。基本没有“单纯为了8折”来的。只是觉得,新的政策,风险变小了,作为长期投资者,价值投资者,不再害怕过去参与定增锁定亏钱的情况了,愿意再次从定增市场上,寻找长期的价值投资机会了。
2015年的泡沫已经远去,经过多年的盈利积累和业务转型,成长股估值更加扎实。未来,新的成长梦,正在酝酿的初期。优秀的私募,在于识别业务的前景,找到最合适的“新兴产业”,找到其中最优秀的公司。
定增新规已来,新的成长股行情,也来了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