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凯联周报】两会强调稳步前进,开年贸易数据亮眼
- 分类:宏观研究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1-03-10
- 访问量:0
投资要点:
国内经济:两会强调稳步前进,开年贸易数据亮眼
3月5日,李克强总理做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报告要点如下:“十四五”期间强调高质量发展,不设定具体增长目标。2021年主要预期目标是,GDP增长6%以上 ,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粮食产量保持1.3万亿斤以上等。
工作报告6大看点:1、GDP增速目标普遍低于预期,强调高质量发展;2、财政积极、货币政策回归正常化,政策不搞“急转弯”;3、强调创新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4、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发力“新基建”;5、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6、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
受益于海外经济复苏带动出口,国内需求提升,以及去年低基数影响,今年前2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5.44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大幅增长32.2%。我们认为,2021年出口将继续维持景气态势,但增速大概率呈现前高后低的情形;进口在国内经济、消费,稳定恢复的同时,增速有望有所上升。
A股市场:市场短期延续震荡,关注近期经济数据
美国参议院上周末通过1.9万亿美元经济纾困法案,海外货币政策继续宽松取向;国内经济延续复苏,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内政策不急转弯的基调没有改变;短期流动性环境趋稳,随着美债收益率持续走高,高估值板块将受到明显压制,机构抱团的个股和板块继续遭受抛压,引发个股的踩踏现象,A股市场大概率延续震荡行情,关注结构性机会。
海外宏观:美国就业数据超预期,美元指数大幅反弹
2月,美国非农就业人数新增37.9万人,预期值18.2万人,失业率录得6.2%,低于市场预期的6.3%。3月6日,美国参议院通过1.9万亿美元经济纾困法案。大宗方面,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上升,铜价冲高回落。
报告正文:
一、国内宏观:两会强调稳步前进,开年贸易数据亮眼
李克强总理做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
回顾过去,直面困难和挑战。3月5日,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回顾了2020年的工作成果、“十三五”时期发展成就,同时也提出了目前我国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主要包括:新冠疫情仍在蔓延,世界经济形势复杂严峻;经济恢复基础不牢固,居民消费仍受制约,投资增长后劲不足,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困难较多;关键领域创新能力不强;一些地方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政府工作存在不足,一些领域腐败问题仍有发生。
“十四五”期间强化高质量发展。报告介绍了“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首先提到的就是要“着力提升发展质量效益,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等八大目标。值得特别关注的是目前高质量发展对我国尤为关键:一是“十四五”期间没有设定具体的增长目标,目标的淡化既突出了质量效益又充分考虑到疫情冲击对GDP增速带来的不确定性;二是发展更需要靠创新,要促进基础研究,提升企业和人才的创新能力和积极性,报告提出:“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力争投入强度高于‘十三五’时期实际”。

2021年发展预期目标大部分符合市场预期。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进出口量稳质升,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2021年发展目标几大看点如下:
GDP增速设为6%以上,低于市场普遍预期(9%左右)。更强调增长质量和效益,重心放在供给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上,引导政府将更多精力集中在结构调整上,避免过高的指标可能导致地方层层加码、粗放增长。据孙国君介绍,如此设定增速目标主要有三方面的考虑。首先是预计今年的经济总体上能够保持平稳运行;其次是今年可能会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最后是尽可能做到预期目标在年度之间不要忽高忽低,能够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运行。

财政积极、货币政策回归正常化,政策不搞“急转弯”。报告中提出,要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促进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财政方面,预算赤字率为3.2%(高于普遍认知的赤字率红线3%),地方政府专项债3.65万亿,较2020年3.6%的赤字率,3.75万亿专项债和1万亿特别国债,财政扩张力度有所减弱。预计财政支出重点依然还是在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方面。货币政策比较确定是要回归常态化,但对小微企业的结构性宽松措施还会保持。货币政策强调要稳健,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社融和广义货币向名义GDP增速靠拢,稳住宏观经济的杠杆率。


强调创新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报告指出,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强基础研究。同时,中央本级基础研究支出增长10.6%,切实减轻科研人员不合理负担,使他们能够沉下心来致力科学探索,以“十年磨一剑”精神在关键核心领域实现重大突破。此外,还要运用市场化机制,如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等方式来激励企业创新。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
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发力“新基建”。报告提出,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紧紧围绕改善民生拓展需求,促进消费与投资有效结合,实现供需更高水平动态平衡。”继五中全会、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再度强调要将“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重点提出要扩大农村消费、汽车消费、服务消费、“两新一重”投资、挖掘内需潜力,优化内需水平。
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中国前期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对资源及环境的耗用过大,除了要承担大国责任外,粗放式的发展模式本身也难以为继。报告提出,“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再度明确“反垄断”,坚决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国企改革方面,要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民营经济方面,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各种壁垒。再度明确“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坚决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2021年1-2月进出口实现同比增长32.2%
据海关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2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5.44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2.2%。其中,出口3.06万亿元,增长50.1%;进口2.38万亿元,增长14.5%。外贸数据取得亮眼成绩,主要由于以下几点原因:
一是,出口方面,受益于欧美等主要经济体生产、消费景气度回升,外需增加带动我国出口增长。部分企业由于“就地过年”提前完成了往年春节后才交付的订单。二是,进口方面,主要是得益于国内经济持续稳定恢复,拉动进口快速增长,以及部分原材料价格增长的因素。三是,由于新冠疫情,去年低基数的因素。
从贸易伙伴方面来看,对美国的出口(累计同比75.1%)、进口(累计同比56.1%)均有超预期的快速上升,也表明美国消费、生产均在超预期的修复,紧随其后的中国与欧盟、东盟、日本的贸易金额均有明显上升。
我们认为,全年来看,2021年出口将继续维持景气态势,增速大概率呈现前高后低的情形,进口在国内经济、消费,稳定恢复的同时,增速有望有所上升。


1.2流动性前瞻:银行间流动性保持平稳
上周(3月1日-3月7日),银行间流动性保持平稳。DR001上周均值较前值上升1个BP至1.77%,DR007上周均值较前值下行16个BP至2.04%。公开市场操作方面,央行通过逆回购投放500亿,通过逆回购到期回笼800亿元,净投放-300亿元。
2月以来流动性相对平稳,关于货币政策,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重申此前的观点,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货币政策延续“不急转弯”的取向。

二、国内市场:市场短期延续震荡,关注近期经济数据
2.1A股市场回顾:弱势调整,跌幅收窄
3月首周A股市场延续震荡调整,临近两会观望情绪上升,叠加海外10年美债收益率延续上行,继续抑制市场估值,对通胀的担忧有所加大,各主要指数大多下行。截至2021年3月5日,仅科创50以0.32%涨幅收涨,创业板指延续跌势,下跌1.45%,中小板指下跌0.02%,深证成指下跌0.66%,上证综指下跌0.2%。

行业与板块方面,上周28个申万一级行业涨跌参半。周期板块延续强势,钢铁、采掘领涨,钢铁涨幅超7%,食品饮料、医药延续跌势,跌幅均超2%。

北上资金(3月1日-3月5日)净流出8.36亿元,流出规模较上周收窄。从行业来看,多数行业为净流出:家用电器、食品饮料和汽车净流出较多,分别净出15.19亿元、14.84亿元和13.15亿元;银行、化工和电子分别净流入33.91亿元、19.55亿元和13.39亿元。

2.2后市展望:市场短期延续震荡,关注近期经济数据
基本面来看,低基数效应支持下,进出口数据表现强劲,超出市场预期。随着全球经济逐渐复苏,海外需求恢复,上半年出口有望保持景气。进口方面,在国内产销旺盛以及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行的情况下,进口在未来一段时间有望保持增长。从全年的经济增长节奏看,前高后低、逐季下行的趋势基本是确定的,而近期PMI指数持续回落,就地过年政策推动亦不及预期,近期经济数据仍需关注。
政策方面,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宏观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定调不变,延续了2020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其中宏观政策继续为市场主体纾困,保持必要的支出力度,不急转弯,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财政政策要求继续稳健、灵活精准、合理适度,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货币政策继续延续正常化回归的方向和大思路不变。
整体来看,美国参议院上周末通过1.9万亿美元经济纾困法案,海外货币政策继续宽松取向;国内经济延续复苏,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内政策不急转弯的基调没有改变;短期流动性环境趋稳,随着美债收益率持续走高,高估值板块将受到明显压制,机构抱团个股抛售加剧,A股市场大概率延续震荡行情,关注结构性机会。
行业配置方面:受益于全球经济复苏的周期板块;聚焦两会及十四五受益板块如碳中和、绿色经济、新基建等;即将迎来业绩披露期,业绩确定性更好的板块值得关注。中长期依然看好消费蓝筹和科技成长。
但潜在的风险需要关注:1、全球疫情反复;2、疫苗接种不及预期;3、美国通胀回升幅度超预期,国债收益率持续大幅上升;4、经济复苏及政策不及预期。
三、海外视角:美国就业数据超预期,美元指数大幅反弹
3.1海外宏观:美国就业数据超预期,拜登政府财政刺激计划过会
美国就业市场超预期回暖
2月份,美国非农就业人数新增37.9万人,预期值18.2万人,前值由4.9万上修至16.6万人。失业率录得6.2%,低于市场预期的6.3%。2月非农就业数据大幅超出预期,主要原因是疫情的缓和推动各行业尤其是服务业的复苏。平均时薪同比增速小幅下降0.1个百分点至5.3%,表明此前由于疫情封锁导致离职的低薪工作者更多地回归了就业岗位。2月新增就业人口主要集中在各项服务业,伴随疫苗对疫情的控制,美国居民出行、餐厅就餐等数据均有改善,带来服务业修复加快。总体来看,美国2月非农数据表现亮眼,经济复苏的势头强劲,这也将加强目前市场上对于复苏交易和通胀交易的持续性。
拜登政府财政刺激计划过会
美东时间上周六中午(3月6日),美国参议院投票通过了拜登1.9万亿美元经济刺激计划,由于法案有所变动,众议院将重新投票。但由于民主党对众议院有着实际控制权,财政刺激计划的通过已经不存在悬念。拜登有望在3月14日补充失业救济金到期前签署。
本次参议院通过的财政刺激计划,有些内容有所改动,如:居民补助规模较原计划略有缩减,1400美元一次性现金补助领取范围缩小,失业救济金每周额外补助也由400美元降至300美元;取消了将联邦最低工资从每小时7.5美元提升至15美元的内容;关注基建投资,追加100亿美元用于包括宽带互联网在内的关键基础设施。
总体来看,财政刺激计划虽然有所删减和变动,但规模依然很大,有望提振经济复苏预期和市场情绪。不过超预期的计划规模也进一步增加了通胀压力。
3.2海外资产:美债收益率持续上升,美元指数强势反弹
海外股市普遍上涨
上周(3月1日-3月7日),海外股市普遍上涨。美股方面,道琼斯工业指数上涨1.82%、纳斯达克指数下跌2.06%、标普500上涨0.81%;欧洲地区富时100上涨2.27%、法国CAC40上涨1.39%、德国DAX上涨0.97%;日经225下跌0.35%、韩国综合指数上涨0.44%,恒生指数上涨0.41%,澳洲标普200上涨0.56%,孟买SENSEX30上涨2.66%。
主要经济体债券市场:美债收益率持续上升
上周,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继续上涨。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表态,不对国债收益率上升出手干预,并指出通胀率上升是合理的,美联储能够接受超过2%的通货膨胀率。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上行12bp至1.56%,日本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下行7bp至0.10%,德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下行4bp至-0.31%,英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下行8BP至0.79%。
外汇市场:美元指数强势反弹,非美货币多数下跌
上周(3月1日-3月7日),美元指数上涨1.2%至92.00,非美货币多数下跌。澳元下跌2.4%,欧元下跌2.2%,英镑下跌1.3%,新西兰元下跌1.3%,加元上涨0.7%,日元下跌1.7%,林吉特下跌0.5%,瑞郎下跌2.4%,人民币下跌0.3%。
上周美元指数收于92,环比大幅上行。美元大幅反弹的原因:1)美国就业数据超预期,经济复苏预期强烈;2)鲍威尔强化了美联储鸽派立场,但没有对近期美债收益率上涨进行打压,也没有承诺控制收益率曲线,致使10年期美债收益率再度升至1.5%上方。受美元跳升影响,人民币小幅贬值0.3%。

大宗商品:铜价冲高回落,原油继续走高
上周(3月1日-3月5日),铜价冲高回落,原油继续走高。3月5日,NYMEX原油大幅上涨7.5%录得66.28美元/桶,LME铜下跌0.3%录得8977.00美元/吨,黄金下跌2.0%录得1689.20美元/盎司。
上周原油价格先跌后涨,后半周受到OPEC+延长减产力度到4月的影响,油价有所反弹。随着美债收益率继续上行引发市场担忧,铜价上周开始回调。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