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票数字化推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高度融合
- 分类:行业洞察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9-09-24
- 访问量:0
中国的数字化进程正在席卷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从需求侧贯通至供给侧,从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到提升企业数字能力,从驱动商业创新到驱动产业链协同,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正在高度融合。发票数字化作为商业数字化的基础,凭借其特殊的数据属性,正在成为数字经济环境下打通商业交易数字化闭环,变革企业财税管理、赋能产业协同互联的必要环节。伴随企业发票数字化需求的提升,发票数字化行业生态服务正日趋完善。
发票数字化的本质是改进业务创造价值的过程
发票数字化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云服务为主要形式,将传统发票的线下处理流程在数字世界全息重建,实现发票数据全方位、全流程、全 领域的实时流动与共享,从而重构发票价值链,提高企业生产力。发票数字化涵盖发票开具、发票流转、发票归集、发票应用的业务全生命 周期数字化管理。通过向用户提供集税控设备管理、发票管理系统、电子发票服务平台、财务供应链协同平台等一系列相关产品和服务,推 动发票业务向互联互通的网络化体系架构转变。发票业务的全流程数字化创新了组织业务发展新模式。
传统发票管理效率低下、成本高昂
传统发票在税务机关、消费者、开票企业、受票企业之间存在诸多痛点。存在巨大的纸张成本、运输成本,以及高昂的人力、时间成本。
发票数字化重塑业财税一体化流程闭环
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发票数字化是以价值创造为目的,通过发票的数字化管理、智能化分析来构建企业的业财税一体化管理。
基于业财税深度一体化的发票数字化是对传统财税流程的重塑与再造,通过搭建纸电一体的销项发票管理系统,可以实现企业、消费者、供应商、 税务机构之间的交易连接,再通过对企业进项发票、财政电子票据进行数字化归集,将进、销项发票数据自然沉淀,形成数据资源池,并将税务 信息与业务信息、财务信息关联,自动生成税务申报表、实现一键批量算税、报税,最终实现从发票管理、纳税申报、税费分析到风险管理的全 面数字化管理,有效驱动前端业务的标准化和后端财务的效率提升,加深财务、税务与业务的深度融合,帮助企业降低风险和创造价值。
从以上发票数字化行业供应商所提供的服务来看,发票数字化服务可以划分为税控设备、发票数字化管理服务、发票数字化协同服务三类,其中 为企业提供发票数字化管理服务的供应商居多。
-
税控设备——税控设备是由国家税务总局授权给相关业务单位生产及销售的增值税税控系统专用设备,用于满足企业开具发票需求,保证发 票税控数据的正确生成、可靠存储、防止篡改。
-
发票数字化管理服务——主要提供发票开具、流转、归集、存储等基础性相关处理,以及入账报销、申报、查验等增值性服务。从目前市场上来看,发票数字化管理服务是发票数字化管理的核心服务,通过提供进销项发票管理及业财税一体化管理服务,满足不同场景化的需求。
-
发票数字化协同服务——基于订单系统和票据系统,为企业和供应商之间的交易协作提供综合性的协同服务,包括财务供应链协同、财税共享服务等,实现企业间动态互联,缩短提升整体生态效率。
对企业用户来说:
-
已使用第一阶段产品/服务的企业,发票数字化水平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已有发票开具必需税控设备或基本的云平台基础设施、客户端产品等。该类企业在运营过程中会逐步意识到发票数字化水平的提升对于企业财务甚至整体管理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下一步即是完善发票业务数字 化管理工具,提升业务规范化水平。
-
巳使用前两个阶段产品/服务的企业,对于发票业务环节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字化管理的能力,但是仅限于局部的数字化管理,无法跟其他 数字化管理工具共享互通,能够在有限范围内完成一小部分功能并实现局部优化,但无法实现企业发票数字化管理的本质提升。
-
已使用三个阶段产品/服务的企业,可视为处于发票数字化全面贯通的阶段,它在企业内部发票数据整合的基础上,实现了供应链企业间的 横向协同。围绕供应链核心企业,供应链上下游各个环节企业都基本开通发票数字化管理,企业间的发票数据可以相互协同贯通,形成一个 有效的数字化网络,提升发票流转效率,对于核心企业及供应链生态企业的整体运营效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发票数字化行业发展趋势
产业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加深了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融合速度,对于发票数字化来说,它以发票数据为核心,融合多样化数据资源,提供丰富的信息和服务,越来越多机构、行业企业从中受益或建立合作关系。
目前中国发票数字化市场正在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处于高速上升阶段,基于云平台的发票数字化产品已成为市场主流,未来企业间的发票数字化平台将呈现开放共享模式,发票数字化也将为全球范围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即为企业和供应链建立统一的交易平台,打通支付、交易等各种环节,使供应链上下游实现轻松、高效的流转。
未来中国发票数字化统一平台的建立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一是平台需具备极大的兼容性,满足各家供应商、各类系统的接入,降低接入成本;二是平台需具备强拓展性,在技术日新月异变化的时代,平台不但需要与时俱进,也需要在需求变化时候减轻设计压力;三是平台要符合数字时 代的发展趋势,随着电子发票推广强度日益增大,覆盖行业越发广泛,当传统的纸质发票及相应处理流程被完全取代时,平台如何继续引领行业发展是关键问题。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